06 September 2005
上海之旅:襄陽市場、外灘、城煌廟
這次去上海總共去了四個地方:襄陽市場、外灘、城煌廟和上海新天地。人民幣乘以4就是我們的錢。

我的第一站是襄陽市場。襄陽市場是賣一堆仿冒品的地方。到那邊走沒幾步就會遇到有人問你要不要買包包、要不要買手錶、鞋子,都是最名牌的喔…可惜,我對這個興趣不大,所以連照像都懶得照就走了。

原本想說要坐地鐵到下一站外灘去了,但是總覺得到一個地方沒有好好走走真是太可惜了,所以我便找了個方向開始步行。這張照片是在出地鐵站附近的星巴克拍 的,一個有駝背病狀的老太太在賣著玉蘭花,就坐在店門口,一堆外國人喝著一杯20~30元的咖啡,但是老太太賣一束玉蘭花只能夠賺二塊錢。我買了二束花, 把她們別在我的包包上,真的很香,也讓我一個早上的步行中,都帶著花漾的香味,感謝主。

第二站我到了外灘,黃浦江旁。
我從下地鐵走到外灘,大約也走了四十分鐘有了。黃浦江旁有許多192X~3X年代的建築,圖中的上海浦東發展銀行就是一例。這些老建築都很漂亮,雖然在一 些小地方能看到整修前的雜亂痕跡,但是覺得能有這樣的恢復已經很不錯了。這時時間大約中午十二點多,打掃累了的工人坐在門下休息。這個地方人不多,很安 靜,我很喜歡,有老上海的感覺。看著1926年建的這棟建築物,有一種很深的感觸。我想這幾十年來,它應該不好過吧。在巨變的中國中站著,是不是他也有搖 搖欲墜的時候?我沒有細想就覺得這棟建築一定有很多的故事吧!但是回過頭來想自己的地方,有沒有什麼建築能和我有這麼深的情感連結呢?除了老家之外,好像 沒有。

建築或造景往往可以經由時間的累積而與人們產生深刻的情感連結,但是前提是這樣的建築要讓人想去親近且覺得和自己有關。而台灣建東西和拆東西都很快,但是 好像很少去想這樣是不是什麼都沒有留下來。過於功能性的建築是否能夠與人產生關係,進而傳承歷史與記憶呢?如何找到平衡點,我還在想。

這是我的第三站,城煌廟。不過這個應該不是那間廟。這裡的建築都很中國風,唉,我在說出中國風這三個字的時候,我忽然覺得我有點難以定位我的國家。因為這 種風格我們也有,但是中國又不等於台灣,所以覺得有點悶。這裡的老外真的很多,日本團就看到了2團了。不過這裡的東西雖然都是很中國味的,但是大部份都因 為設計不太佳或太貴,而讓我買不下手。

仁哲@杭州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    創作者介紹
    創作者 laviecoffee 的頭像
    laviecoffee

    lavie coffee

    laviecoffe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